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

22 JUL 2013

剛剛在YAHOO看到一則文章,指英有意參考港式教育...

求學不是求分數,我很認同。求學應該訓練同學獨立思考和創新,而這些東西有時候是難以量化,難以用分數來表達,難以用標準答案來評分。這會令人易「捉路」,要拿高分往往會較完全理解後自己發揮易。每件事都用既定的準則來說明的話是會限制住同學的發現和進步,帶來同學、家長、老師和社會都幸福,發揮不到最好,出現所謂「高分低能」! 相信港式教育為人垢病的亦是因為這種原因。但,港式教育是否真的一無事處?

無疑,相對於西方教育,港式的教育是相對地填鴨式,着重背誦和不斷練習,答出「標準答案」,讓同學自由獨立思考的空間相對少。再加上近年又推行全人教育,莘莘學子除了要應付學校課本,又要學習其他的範疇,例如音樂等課外活動,以取得學分「進級」,力求不要被社會淘汰。這樣,學子又那裡有這麼多的時間來訓練其獨立思考,研究和發展自已的志趣呢? 跟上社會的「標準」都已經令人喘不過氣了吧!

西方的教育給同學思考的時間較多,所以在課堂上較多提出問題,和老師研究。這都是外國的同學有相對多時間空間思考的因素有關係吧! 但要提出問題,先要對事情有基本的了解,而要了解一件事,多少和背誦有關,即使連數學和科學等相對少背誦的科目亦少不了。我個人不反對背誦,但非生吞活剝,將基本知識靈活運用最重要 (例如: 背誦了大量史實,從中了解當時的成敗得失原因,反思現在實況,避免重蹈覆轍)

所以,我認為西方和港式敎育是需要取其平衡:
1. 給予空間,讓同學有發揮意見機會,訓練獨立思考,絕非答出所謂的標準答案
2. 給予同學最基礎的知悉,以便同學有能力從基礎上再自我發揮 (學術需要從基礎上發揚光大),所以訓練同學的獨立思考,有批判的技考很重要,且需要重點訓練

講到底,就是說中庸之道。人要力爭上游是無可口非,從別人的身上學習好的事情亦很值得欣賞,但要因地制宜,不要因為看到亞洲學子於國際比賽上亞洲人好像佔優了,所以又想迫自己國人學習他人的一套,畢竟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,同一政策措施於不同環境下成效亦會不同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